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,"新中式"旅游话题热议。假期期间,非遗元素为旅游增添了别样风情。此举不仅延续了传统,也满足了人们对特色旅游的向往。各地文化部门和旅游局积极推出新举措,虽取得成效,却也面临挑战。
新中式游的现状
申遗成功后,游客对旅游的期待有所提高。许多非遗民俗和手工技艺的体验活动受到大家的喜爱。比如黄山鱼灯舞表演,它以独特的非遗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。同时,各地都在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。以清明上河园为例,它依照名画建造了一个宋文化主题公园,园内的建筑和表演都生动地重现了当年的繁荣景象,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。
游客在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,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以安徽铜陵的犁桥水镇为例,游客在此可近距离观赏铜拓画等传统技艺。当地艺人仅用基础的铜器和工具,便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。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活动,已然成为现代中式旅游的一大看点。
各地文旅的花式招数
各地文化旅游部门努力进行创新,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。在北京,举办了5600余场文化盛宴,并为游客提供了各类地图,以助他们深入体验非遗。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,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。苏州作为2025年全国的主举办地,汇聚了200多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。这里的活动丰富多彩,涵盖了众多传统技艺的展示与表演。
这种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国内游客的目光,同样也吸引了外国游客的注意。比如,南安的那位外国朋友对中国杂技和淮剧赞叹不已。还有伟力这位游客,他被戏服的精美设计所吸引。各地都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色,努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,同时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紧密结合。
外国游客的参与热情
外国朋友可以无需签证便轻松访问我国,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。在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里,大批外国游客纷纷加入到了各种非遗活动的行列。以伊朗留学生叶峥峥为例,他通过书写福字、学习十二生肖等方式,深入体验了中华文化的精髓。他们热情投入,乐在其中。
游客不仅欣赏表演,还亲自参与其中。许多景区里,游客们换上戏服,亲手尝试传统手艺。外国朋友们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到魅力和深厚底蕴,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
新中式游的新特点
孙佳山副研究员指出,新中式旅游注重提供个性化的体验。这种旅游模式与常规旅游不同,更加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。例如,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内容,打造独特的旅游感受。此外,它还关注展现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,如让游客体验传统的过年习俗等。
旅游方式不断变化发展。一些地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游客的注意。这涉及将当地建筑风格和节日庆典融入其中。此外,还需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。年轻一代对文化旅游有着特殊的需求,他们希望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。
提升质量面临的问题
在新中式游的发展过程中,确实面临了不少困难。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广,但文化旅游项目的质量却有好有坏。有些地方的活动准备仓促,缺乏深度内涵。此外,文化资源的整合也不够完善。以某些景区为例,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散乱,未能实现有效串联。
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使用存在缺陷。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。虽然旅游业中有所展示,但传承力度显然不够。另外,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。比如,某些古镇在游客增多时,住宿和餐饮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需求,这可能会影响游客的体验。
提升质量的措施建议
需要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。确保各地举办的文化旅游活动质量达标。同时,要提高资源整合效果。例如,打造非遗旅游线路,让游客能一次性体验多个非遗项目。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。给予传承人必要的帮助,促进他们更有效地传承和展现技艺。
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。尤其是旅游热门区域的住宿和餐饮服务。此外,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。例如,运用VR技术来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,以此增强游客的体验。
逛新中式景点时,您觉得哪些地方特别有趣,或是有点不中意?不妨留下您的感受,点个赞,把您的经历也分享给大家。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

评论